国企改革典型:中国铁建危机中重新出发
本篇文章1004字,读完约3分钟
过去的2011年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不平凡的一年。随着市场的变化,主导两条铁路的中央企业受到了空战线的冲击。但出乎意料的是,面对危机,中铁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突破逆境,以发展创新实现重组促转型重大突破,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处于危险中的“机器”图不断变化
最严酷的“寒流”来自铁路市场。新项目锐减,在建项目大多因资金不足而停止;在高运营通胀的压力下,国家频繁收紧货币政策,导致基础设施市场大幅萎缩。
对于占工程承包业务90%,铁路任务3/5的中国铁建来说,这样的冲击无疑是残酷的。去年铁路建设订单达4000多亿元,突然降到400亿元以下。
“要加快战略转型,转变发展思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据悉,这将实现规模与效率、结构与布局的合理匹配,加快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铁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孟凤朝多次强调介绍。
中国铁路建设在充分调查市场的基础上,果断提出实现“五个转变”,即从铁路到越野、从地面到地下、从东到西、从政府到企业、从中国到外国。优化市场布局,要“有鱼就撒网”。
转变、发展和再造优势
2011年8月,中国铁建港航局在珠海上市。中国铁建开始以“两栖”趋势进军船用液压市场。
中铁建设“走出去”的步伐依然稳健。遍布4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项目,让中国铁建继续稳居“全世界最大工程承包商”榜首;新加坡轨道交通项目以及格鲁吉亚、埃塞俄比亚、乍得铁路项目标中标,更为其海外市场增添了“中高端”色彩。

创新导致质量提高
科技是推动转型升级的引擎和支撑。中国铁建多年来的科技攻关,在“严冬经济”中结出了硕果。
承担京沪高速铁路50%的设计任务和46%的施工任务;三次过江过海创下中国海底隧道纪录的狮子洋海底隧道顺利竣工;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青岛胶州湾大桥通车了...世界“最好”的背后是中铁建设高超的科技水平和独特的建设能力。

工业制造曾是中国铁路建设的“短板”。此时,中铁三局总占地2500亩的高端机械设备制造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此为契机,中铁建设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盾构和隧道机械设备制造商;在春城昆明,投资11.5亿元的工业基地建设,使大型铁路养护设备的生产能力提高了近4倍...毫无疑问,技术创新为中国铁建创造了应对风险的钢筋和铁骨。中国铁路建设总公司总裁赵广发表示:“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依托昆铁和长沙重工,培育两个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装备制造企业。”。
标题:国企改革典型:中国铁建危机中重新出发 地址:http://www.1803737.com//new/17317.html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于进口汽车配件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背上述声明者,我们将追究其相干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