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反击公车采购 中国车企入欧或受阻
本篇文章1234字,读完约3分钟
就像中国官方汽车采购目录寻求更多的社会意见一样,目录的政策倾向“激怒”了欧盟商会,该商会警告称,将制裁中国汽车公司。
战书警告称,欧洲国家向中国长城汽车和吉利汽车开放投资市场可能“不会重演”;“欧洲商会将与其成员一起评估中国公交改革的影响,并可能正式敦促欧洲政府采取对策”。
关于欧盟商会的敏感措辞,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许昌明对媒体表示,德国、美国、日本的政府用车都是购买当地品牌车型,进口汽车零部件。
欧盟商会受到刺激
新采购目录引发的争议已经从企业利益之争上升到区域经济合作之争,欧盟商会成为首个被“激怒”的对象。
2月27日,欧盟商会秘书长丁凯在北京通过电话宣布:“如果国家开始对一个行业采取闭门措施,这个行业就不应该受到国外的欢迎。”
当关于购买公务车辆的新规定出台时,一些专家担心这样的规定会违反世贸组织。这时候担心变成了现实,但欧盟商会的过激反应还是让中国专家大吃一惊。
中国专家认为,中国公务用车的采购标准符合世界惯例,并没有完全对外资企业关闭。新华信汽车分析师季旭东在接受《国家商报》编辑采访时表示,“合资汽车公司真正的落脚点是研发费用的3%。对于自主品牌,3%是最基础的研发投入,合资已经用了很多年了。直接把国外车型引进中国生产的方法。”

许昌明还告诉媒体,我们只是在购买过程中采取了一些鼓励的措施,这些措施对自主品牌和国外品牌都是同样的国民待遇,只是提出了一些要求,这是为了提高中国的创新能力。“下一步,外资企业只要符合这样的要求,就可以全面进入中国的公车领域。”许昌明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对《国家商报》的编辑说,“政府在这个时候鼓励汽车企业的发展方向是要求它们拥有大的价值链和高增长价值。比如政府采购要求企业投入3%的研发,这也是在强化增长价值的比重。这样可以显著加快当地的经济。对汽车零部件网络的了解也能体现自主创新的作用。”

政策红利即将结束
“其实自主创新应该是企业的自觉行为,不能由政府来管理和加速。欧盟对此抱怨是合理的。”曹建海介绍道。
曹建海认为,“如果欧盟商会决定阻止中国汽车企业进入欧洲,将对企业产生更大的影响,但对行业的整体影响并不显著。”在他看来,此时中国汽车产能明显过剩,出口仍是缓解中国汽车产能压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丁凯提到的吉利汽车和长城汽车是中国自主品牌成长性较好的两家企业,近年来在欧洲市场取得了快速增长。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欧盟商会可能会故意对此大惊小怪。
事实上,2011年9月,欧盟商会发布了《2011/2012年欧盟企业在华建议书》(以下简称《建议书》),其中已经声明欧盟企业对此时处理市场壁垒的过程以及近期的市场开放程度“表示关注”。
2011年底,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11年修订)》将汽车制造业项目从鼓励类中删除,增加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被普遍解读为未来中国汽车制造业外商投资将受到限制。
上一篇:第十九届中国重型汽车工程机械配件交流展览会将在福建泉州召开
标题:欧盟反击公车采购 中国车企入欧或受阻 地址:http://www.1803737.com//new/17316.html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于进口汽车配件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背上述声明者,我们将追究其相干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