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与大众百亿合作 从产品转型技术合作
本篇文章1650字,读完约4分钟
6月28日,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六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上,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上海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茂元作为中国企业家的唯一代表在开幕式上致辞。他用一句中国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来形容中德企业的合作与发展,表达了中德企业“共同努力,共同收获,为建设更加和谐繁荣的世界做出贡献”的愿景。
同日,在国务院总理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的见证下,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董事长温迪恩教授签署了《关于成立上海大众仪征厂、支持上海大众发展电动汽车的联合声明》(以下简称《联合声明》)。预计上海大众江苏(仪征)项目投资91亿元。
这份《联合声明》再次验证了SAIC和大众之间的合作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双方在技术领域的合作得到了彻底改善。
十亿投资扩大生产
根据奥迪公司与SAIC签署的“联合声明”,上海大众仪征新厂将采用灵活的生产方式,计划年产30万辆整车,生产“采用德国大众先进技术、满足中国用户审美需求的新型汽车产品”。该项目预计将于2012年底完成并投入运营。
据上海大众官方消息,上海大众江苏(仪征)项目已获国家发改委通知,同意备案。据上海大众相关管理人员介绍,斯柯达计划在2013年左右推出的紧凑型A级轿车和suv车型将落户仪征工厂进行生产。
据悉,被列为江苏省“重点工程”的“仪征上海大众南厂(大众五厂)”已于2011年7月底开始在网站上发布。根据上海大众在中国建筑招标网上发布的公告,仪征新厂作为上海大众的第五家工厂,于2010年第四季度开工,将于2012年第四季度竣工。
上海大众表示,江苏仪征基地建成后,将为当地汽车零部件网络编辑增加3000多个就业机会,这对加快上海大众发展、增加产品品种、满足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具有积极意义。
2011年,上海大众生产销售100多万辆,产能利用率超过100%。据中国乘用车信息协会统计,2012年前5个月上海大众共售出47.88万辆,同比增长32%,远高于9.8%的行业平均增速,产能紧张问题凸显。
上海大众内部人士也对《国家商报》编辑表示,“虽然上海大众有四家工厂,但很多车型的产量还是跟不上,第五家工厂将缓解上海大众此时的生产紧张局面。”
据悉,除新建仪征基地外,上海大众南京工厂将从之前计划的10万辆扩大到30万辆。这表明上海大众的产能将比此时增加50万辆,上海大众的总产量将达到150万辆。
合作的关键:共同开发技术
随着中国在世界市场地位的不断提高,跨国汽车公司对中国合资企业的态度正在发生很大变化,他们都表示将为合资企业的技术研发提供支持。
《联合声明》强调,将全力支持上海大众发展电动汽车,加强地方发展能力,通过项目逐步建立上海大众完善的电动汽车发展能力和体系。
分析人士认为,这说明大众已经放弃了原来对合资企业技术研发的看法,因为上海大众未来的发展也关系到大众未来的命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德国已经明白上海大众应该如何在中国发展。
2012年4月,大众开始了与中国合作伙伴SAIC的新一轮合作。董事长与大众董事长温迪恩签署了《基于德国大众最先进平台和发动机技术面向中国市场合作开发C级高端车联合声明》和《基于最新mqb平台的新一代汽车框架合作协议》等三大协议。
上海大众认为,股东对C级高端车和最新mqb平台的共识对上海大众的发展至关重要。由于此时大众品牌没有C级高端车,大众将与上海大众共同开发C级高端车;最新的mqb平台是大众最新的生产策略,体现了国外股东在技术上的开放态度。
此时大众正在调整汽车生产,改变以往产品的平台策略,改用模块化生产策略。所谓模块化生产,就是车辆模块化,固定变速箱、发动机等关键单元的位置,其他部件可以像组装电脑一样自由组合。此时,大众的平台产品将整合为四个模块:mqb(横向发动机)、mlb(纵向发动机)、mhb(后置发动机)和中间发动机。
业内人士认为,新一轮技术合作可以让上海大众分享大众技术演进的最新成果,与大众共同开发新车型将有助于提升上海大众的本土研究能力。
标题:上汽与大众百亿合作 从产品转型技术合作 地址:http://www.1803737.com//new/18018.html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于进口汽车配件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背上述声明者,我们将追究其相干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