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院院士郭孔辉:中国轿车底盘技术亟须突破
本篇文章482字,读完约1分钟
继奇瑞、吉利等品牌自主开发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后,自有品牌的底盘技术逐渐凸显其劣势。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告诉记者,我国目前汽车底盘技术很差,商用车底盘相对简单,差距不是太大;现在大多数企业都害怕移动汽车底盘。稍微移动一下就很难驾驶汽车,必须进行调整。“可以说,我们国内企业的底盘技术基本上是抄袭国外的,没有我们自己的。”
据记者调查,目前,大部分被自己品牌高度期待的关键车型都要求外国公司帮忙调整底盘或直接使用外国品牌的底盘,并以此作为卖点。例如,最近上市的瑞奇g5底盘由莲花公司调整,奇瑞改造汽车a3底盘由英国米拉工程公司调整,吉利中高端车型帝豪ec718底盘由荷兰pde公司调整,江淮功勋车型同岳底盘源于莲花公司两年重新开发的现代“Maxima”轿车。此外,吉利视觉和比亚迪f3都使用丰田花冠底盘,而广汽自己的品牌汽车直接使用凯美瑞底盘。
郭孔辉说:“关键设备的底盘校准,如K&C测试台,是非常薄弱的,在中国之前。如果这方面的设备技术不解决,我们的底盘只能严格复制,稍有变化就会很麻烦,所以我们只能拿到国外校准。目前,我国已经引进了三种测试汽车悬架和转向系统性能的设备。我们希望在未来,我们能够开发自己的设备,自己进行调整,积累数据,以取代外国的东西。”
数据显示,底盘开发周期长达数年,成本高达十亿元。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底盘开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底盘技术专利限制少,自主品牌花费巨资研发整车底盘是不经济的,要求外国公司进行调整更有利于节省R&D资金和R&D周期。基于此,无论是奇瑞、吉利等自主品牌,还是广州汽车、一汽集团等自主品牌,都在借鉴或直接借鉴国外品牌的底盘。
对此,北京汽车研究所乘用车工程研究所工程师黄勇告诉记者,长期依赖别人成熟的技术,而不是真正的自主开发,不是一个长期的解决方案。底盘的研发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不是临时抱佛脚可以做到的。现在,依靠别人的技术,未来的发展必然会被别人所控制。“成熟的机箱、平台和型号需要长期积累实验数据。所有这些都需要真正的工作,不能冲动和投机取巧。”
黄勇认为,国内与国际汽车底盘技术的主要差距在于汽车试验和相关数据的积累。在国外,一些跨国零部件企业拥有相对完整的实验设施,当他们遇到新的概念和技术时,他们会做实验,立即解决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后再做实验,这在研发方面更有效率。然而,在中国,许多R&D部门的汽车企业都有完整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但仍然缺乏实验设施和经验,尤其是没有多少汽车企业有路试实验场地,所以许多新R&D的进展并不容易立即得到实验数据的支持。
标题:工程院院士郭孔辉:中国轿车底盘技术亟须突破 地址:http://www.1803737.com//new/14178.html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于进口汽车配件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背上述声明者,我们将追究其相干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