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S18下月投产 奇瑞技术蓝图已圈定
本篇文章2385字,读完约6分钟
再过一个月,奇瑞大规模生产的电动汽车s18将投入生产,并将于明年初推出。目前,奇瑞新能源汽车新品牌“奇诺”已经确认,首批经销商和服务网络已经投入运营。
这是奇瑞董事长尹同跃非常自豪的事情。奇瑞已经为这一天准备了九年,累计投资近12亿元。
尹同跃曾担任一汽大众车间主任,接受过德国汽车概念的纯培训,是一位典型的技术经理。在他看来,奇瑞的未来在于技术。
在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尹同跃和奇瑞在他的领导下一直承受着无形的压力。尽管销量从2008年的356,000辆增加到今年的700,000辆,但增长很快。然而,由于老对手吉利和新对手比亚迪收购沃尔沃,外界开始质疑奇瑞作为自有品牌旗手的能力。
“我们还研究了沃尔沃。”在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前,福特的一些人找到了奇瑞,但奇瑞的管理层认为“奇瑞有自己的情况和特点。”最终,从进出口银行获得100亿人民币信贷的奇瑞在这一轮海外“逢低吸纳”中仍选择了保守策略。
尹同跃在研发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今年,奇瑞的研发费用达到24亿元,约占其营业额的7%。在中国汽车企业中,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在奇瑞的技术蓝图中,先进的tgdi直喷增压发动机、动力换挡、电动汽车甚至生产所需的工业机器人都已经有了明确的实施计划。
9月中旬,为了提高产品R&D、制造和销售的一体化程度,奇瑞开始了大事业部制的改革。新成立的四个事业部,即“凯瑞”、“林炜”、“云起”和“动力总成”,拥有R&D、生产和销售三大职能,独立经营和核算。这是奇瑞近年来最重大的结构调整。
跃进电动车
奇瑞对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始于2001年。当时,奇瑞电动汽车业务的现任负责人袁涛也是一家法国投资企业在中国的代表。但后来,袁涛,谁成为奇瑞的副总经理,成为一个坚定的支持者,尹同跃的思想“汽车电力驱动。”
袁涛对奇瑞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成就非常有信心。原因是,在电动汽车的三个关键部件中,如电池、电机和车辆控制系统,奇瑞自己生产所有的核心部件,奇瑞拥有所有的知识产权和专利。
在奇瑞提供的数据中,奇瑞的新能源产品涵盖了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燃料电池汽车等。
最近,重点放在即将投产的s18上。这是一款在瑞奇m1基础上开发的小型电动汽车,最高时速120公里,一次性续航里程120公里。该车将在全国五个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城市销售和运营。
同时,s18系列也有一个10升燃油箱和350公里行驶里程的插电式增程混合动力车。据袁涛介绍,该车采用转子发动机作为增程系统,其技术不亚于目前最热门的通用电动汽车volt。
但18的真正竞争力在于价格。据报道,价格应该在12万到14万元之间。由于国家规定电动汽车补贴为6万元,一些城市还出台了数万元的地方补贴。这样,一些地方的消费者可能只需要20000到30000元就可以买到s18,这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这还不是袁涛的目标。他说,目前锂电池的成本仍然相对较高。一般来说,每千瓦时(即1千瓦时)的成本是3000元,而s18的电池组是24千瓦时,成本是72000元。奇瑞的目标是在两年内实现每千瓦时2000元的电池成本,而其长期目标是每千瓦时500元。到那时,锂电池的成本将相当于现有发动机的价格。
然而,这是一个世界级的问题。目前,奇瑞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并开始对一些10年后可能产业化的技术进行基础研究,这也是一些跨国巨头保持技术领先的必要工作。
尹同跃的要求是,它必须在一些核心部件上拥有自己独特的技术。因此,袁涛细分了电动汽车的三个关键部件,并努力在大部件组装方面拥有核心技术。例如,奇瑞正与台湾明基公司合作开发新型锂电池隔膜材料。
此外,奇瑞还与国家电网等机构联合开发了可更换电池的电动汽车技术,预计“2011年上半年将试点销售可更换电池的纯电动汽车”。
尹同跃表示,2011年,奇瑞的全系列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从微型汽车到中高档汽车,将陆续投入生产,核心部件将在2010年投入大规模生产。
在品牌方面,奇瑞将推出两大品牌。一是推出全新品牌“奇诺”,开展相关招商工作;其次,在江苏常熟,奇瑞和量子的合资企业将推出一个中高端品牌,采用奇瑞的技术,以新能源为卖点,从2012年开始在全球销售。
艰难的升级
虽然奇瑞在9年内投资12亿元开发新能源汽车,但奇瑞近期的重点仍是传统汽车技术,最重要的是动力总成技术。
在奇瑞最近的业务部门重组中,动力系统被分离,并成立了一个业务部门,由奇瑞现任副总经理冯武堂负责。
冯武堂表示,奇瑞的发动机水平已经处于国内第一位,正在全力开发第三代发动机,并已开始对第四代发动机进行前期研究。根据计划,新的tgdi直喷增压发动机将于2012年投产,其技术性能不会低于目前的德国大众系列发动机;dct powershift于2013年投入生产。
但问题是,远水难解近渴。目前,虽然奇瑞对R&D的坚定态度已经得到业界的认可,但其现有产品与国际品牌仍有一定差距,与市场需求脱节。典型的例子是瑞琪g5,其技术性能可以接受,但空.不够这直接导致了令人沮丧的g5销量。
业内人士表示:“奇瑞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积极产品,即由市场需求主导的产品。”
因此,尹同跃希望通过分割制度改变这种状况。在“凯瑞”、“林炜”、“云起”等业务部门,生产、研究和销售被整合到一个系统中,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负责每种产品的最终市场销售。其中,“凯瑞”和“林炜”两个专注于商用车的业务部门,分别由奇瑞副总经理卢建辉负责;副总经理卢福军主管林炜事业部。
“目前,还没有确定奇瑞和瑞琪是否也将成为独立的业务部门。”尹同跃的想法是,整个公司层面的主要工作是标准化、模块化和平台化,而公司下的一些业务在成熟后可以逐步独立出去,按照事业部制进行管理。
业务部门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使责任和权利更加明确,还可以逐步将尹同跃从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然而,问题是业务划分系统也可能分散奇瑞不够丰富的资源,造成重复浪费。对此,尹同跃认为,奇瑞的自主之路需要很长时间,但最关键的是以人为本的创新模式。
下一篇:华南橡胶轮胎赴日丰田进行技术交流
标题:电动车S18下月投产 奇瑞技术蓝图已圈定 地址:http://www.1803737.com//new/13390.html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于进口汽车配件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背上述声明者,我们将追究其相干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