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包”第三方鉴定机构公正性遭到质疑
本篇文章1755字,读完约4分钟
2月15日,消协发布了2011年投诉状况,其中针对汽车的投诉数量同比增长19.2%,成为投诉数量增幅最大的商品。2011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受理汽车投诉1.6万多件,投诉数量创历史新高。推出“汽车三包”刻不容缓。
2011年以来,国家先后发布《汽车三包》草案,征求意见,举行听证会。1月,国家质检总局也发布了征求意见稿第二稿。在这一点上,杜南汽车研究所和汽车之家网站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收集了10000多份问卷。
调查结果显示,酝酿了七年的汽车“三包”政策并不太乐观,政策的执行和对成本转移的恐惧成为最引人注目的疑点。
车“三包”收集意见,消费者不买
《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俗称“汽车三包”)走过了七年的坎坷之路,2012年进入第八个年头,多年未能实施。在此次调查中,汽配网表示,消费者普遍认为,推迟实施“汽车三包”政策的阻力源于政府利益之争。64%的消费者认为政策执行的最大阻力仍然来自政府部门的利益,27%的消费者认为阻力来自汽车厂商。9%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消费者维权意识薄弱也是“三包”政策迟迟不落实的关键原因。

另外,与消费者和汽车厂商/经销商对汽车三包政策的预测相比,双方对汽车消费环境的改善并没有过高的预测。其中有9%参与调查的厂家和经销商认为此时的汽车保修政策已经足够。
第二次协商稿将三包有效期从2年或4万公里延长至不少于2年或5万公里。消费者根本不买,93%的消费者觉得这种改变没有太大进展。
消费者和厂商针锋相对,意见不一
针对第二次征求意见稿中提到的具体细节,消费者和厂商在很多观点上针锋相对。如果消费者和厂家对是否支付折旧费有不同看法,86%的消费者认为汽车按照“三包”政策更换或退货时不应该支付折旧费,62%的厂家和经销商认为消费者应该支付合理的折旧费。

而且消费者和厂商对于是否供应备胎也有不同的看法。在国内一些较大的经销商群体或较好的独立经销商中,客户在修车时可以使用经销商提供的备用车辆。所以57%的厂家和经销商对是否供应备用车有合理的政策。但仍有41%的厂商和经销商认为,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方法成为硬性要求,会间接增加卖家的运营成本。

在汽车“三包”第二稿中,消费者和厂商对于是否承担三包责任的问题,存在书面告知缺陷产品的不同意见。第二次意见稿提出后,经营者和生产者的责任进一步明确,换句话说,车辆三包责任进一步推给了制造商。但在本次调查中,78%的消费者仍旧以为经营者也需要承担对于质量问题引发的三包责任。

关于汽车“三包”政策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消费者最担心的是政策执行力度低,维权周期长。其次,62%的消费者担心政策成本会进一步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根据这个时候中国消费品市场的分析,消费者的需求还是很旺盛的,涨价不利于汽车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增长,消费者担心价格是合理的。相对而言,消费者最不担心的是将汽车退回市场,只有15%的用户选择这一选项。

第三方鉴定机构的公正性普遍被否定
在杜南汽车研究所与汽车之家网站的联合调查中,还有一点引起了关注。发生纠纷后,第三方鉴定机构经常出庭。出乎意料的是,消费者、厂商和经销商都质疑第三方机构的公正性,只有15%的消费者、11%的厂商和经销商认为第三方认证可以处理公正性问题。绝大多数消费者和制造商对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公正性持负面态度。

对此,汽车维权律师北京同硕律师事务所的张甚至向编辑断言,“我以为这是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伪命题”,并没有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所谓的独立第三方鉴定机构,其实是消费者头上的泡沫。”据他说,美国没有所谓的独立第三方鉴定机构。鉴定机构本身不独立,鉴定人身份不独立,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没有法律责任,等等。所谓独立第三方,其实就是针对即将成立的产品缺陷维权(诉讼)基金这块馅饼。

张认为,只要国家在制度层面上处理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基金的保护成本,消费者权益保护可以聘请专家证人来支持自己的主张。美国和欧洲都是如此。“鉴定机构很难做到独立公正。这就是我一直反对成立所谓独立的第三方鉴定机构。”

另外,“汽车三包”会加强对售后服务的要求,这是自主品牌的软肋。如果实施三包政策,自主品牌会投入更多精力加强售后服务。77%的消费者认为三包政策不会影响自主车,39%的厂商和经销商认为政策会进一步打击自主品牌。
标题:“三包”第三方鉴定机构公正性遭到质疑 地址:http://www.1803737.com//new/17424.html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于进口汽车配件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背上述声明者,我们将追究其相干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