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国内零部件企业重组是未来发展方向
本篇文章1045字,读完约3分钟
机遇和挑战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是汽车零部件企业最大的机遇。“十二五”期间,零部件企业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进行战略投资,重点是节能汽车零部件。从2010年到2012年,随着新能源汽车配套政策的实施,新能源汽车也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此外,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售后市场的巨大增长潜力、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以及全球采购的进一步发展,都将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机遇。
然而,在发展阶段有许多困难。新能源关键零部件国家政策对外资企业的限制,本土汽车零部件自主技术整体水平较低,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不明确,都成为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我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虽然很多,但大多规模小,缺乏创新能力,研发手段相对落后,整体水平差。除了锂电池等关键材料之外,进口汽车零部件网络认为,电池、单体和模块以及电力电子、电动空调整的集成能力仍需克服。相关技术在高新技术零部件方面,对于跨国公司的依赖程度还很高,难以达到同步研制。再加上原材料涨价、物流成本高、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本土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困难重重。
政策支持和增加补贴
2010年,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增加到25个,其中6个城市启动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对符合支持条件的新能源汽车补贴3000元/千瓦时;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最高补贴5万元;纯电动汽车最高补贴6万元。同时,54家汽车厂商的190款车型被列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推荐车型目录》。然而,在近200款车型中,2010年仅生产了7181辆。大部分型号都是在工信部注册的,不卖。但是,在增加财政补贴后,这种情况能否改变值得怀疑。
有专家表示,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汽配网深知利用财税手段可以让上下游企业和消费者享受到各方面的利益。但财税刺激政策是一个长期机制,不可能马上引爆新能源汽车市场。
除了财税,政府采购也是规划中的亮点。规划强调,各级政府和公共机构应当对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实施强制性采购,并逐步扩大采购规模。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采购比例不低于10%,节能汽车不低于50%。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政府购买了价值4000亿元的汽车。如果50%的资金用于节能汽车,市场拉动能力将相当可观。政府采购虽然有利,但单纯依靠政府采购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重组零部件企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未来,中国汽车工业很可能进入从高速增长到平缓增长甚至停滞增长的时期,这也预示着中国汽车工业的结构性变革即将到来。届时,中国汽车制造商的数量将逐渐减少,汽车零部件行业也将开始优胜劣汰。
下一篇:常隆客车销往台湾
标题:新能源汽车:国内零部件企业重组是未来发展方向 地址:http://www.1803737.com//new/17875.html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于进口汽车配件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背上述声明者,我们将追究其相干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