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豹路虎国产计划揭盅 联手奇瑞“审批”冲关
本篇文章1774字,读完约4分钟
南方都市报10月17日报道,捷豹路虎长期以来一直在努力实现中国本土化,但相关合资谈判进展缓慢。看到捷豹路虎2010年5月“两年内中国制造”的时间表越来越近,捷豹路虎加快了与奇瑞汽车的谈判进度。
编辑了解到,奇瑞和捷豹路虎最近去发改委咨询合资事宜,说明双方的合资谈判已经基本结束。据报道,奇瑞与斯巴鲁的合资企业此前已被宣布搁浅。对于旨在冲击高端市场的奇瑞来说,与捷豹路虎的合资能否成功尤为关键。
捷豹路虎国内道路曲折
中国豪车市场的爆炸式增长,让最先实现国产的奥迪、宝马、奔驰“疯了”,也让尚未实现本土生产的捷豹路虎品牌“红了眼”。2010年5月,捷豹路虎基于对中国市场潜力的乐观看法,首次提出在中国生产的想法。印度捷豹路虎车主C e o c arl-p eter f orster当时表示,两年内将在中国生产两款高端捷豹和路虎汽车。
2010年11月初,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期间,捷豹路虎CEO拉夫·斯佩思(Raff Speth)进一步表示,他计划在中国新建一家工厂,产能为5000名员工,年产5万辆汽车。
据r·阿尔夫·斯佩思说,一旦在中国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这个项目就会开始。该项目计划投资1亿英镑(1.621亿美元),预计前三年出口15万辆。据悉,继路虎Freelander 2在中国生产后,将推出另一款捷豹车型。
之后,捷豹路虎在加强国内管理团队的同时,开展了一次寻亲之旅,与江铃汽车、吉利控股、长风汽车、奇瑞汽车等多家公司有过“绯闻”,但并未传出确切消息。2010年10月,路虎中国前副总裁狄思豪首次向媒体承认,路虎正在与奇瑞就国产进行谈判。
12个月过去了,但跷跷板式的谈判没有取得成果。直到最近,知情人士表示,奇瑞和捷豹路虎已经开始就合资事宜咨询发改委,这表明双方的合资谈判已接近尾声。
奇瑞最后上去的机会?
从2010年5月到现在,捷豹路虎和奇瑞的合资谈判耗时近一年半,耗费了双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证明了谈判的难度。他们之所以能一直谈下去,根本原因是双方都明确表示,从合作中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对于捷豹路虎来说,通过在中国建立组装厂,产品可以避免高额进口税,降低捷豹或路虎汽车的售价,达到快速增加销售规模的目的。自从被塔塔汽车收购后,捷豹路虎一直处于困境。中国是增长最快、最具潜力的豪华车市场,捷豹路虎的规模增长尤为重要。
奇瑞近年来一直在寻求进入高端市场。2011年10月,安徽省委秘书长、奇瑞前董事长詹夏来指示奇瑞从追求规模转向创造利润。为了盈利,我们需要高利润的产品。但根据奇瑞此时的分析,主要车型仍徘徊在10万元以下,奇瑞在高端品牌“瑞奇”的运营上遭遇挫折。
通过与捷豹路虎等奢侈品牌合资,帮助奇瑞提高效率和规模;并将合资经营的经验复制到自主品牌的发展中,将为自主品牌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奇瑞与捷豹路虎达成协议后,奇瑞与另一家合作伙伴斯巴鲁汽车(丰田汽车是其最大股东,持有其16.5%的股权)的合资计划被宣布搁浅,因为其触及了中国汽车产业政策中“同一家外国公司只能建立两家整车企业”的规定。
在前进和后退之间,奇瑞的目标是达到高端,这在它与捷豹路虎的合资企业中变得尤为重要。奇瑞的另一个合资项目奇瑞量子(Chery Quantum)仍没有推出其产品的时间表。目前依靠与捷豹路虎合资。
观察
“审批”变量很难操之过急
奇瑞和捷豹路虎的合资项目,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双方谈判完成后,将签署合资协议并正式报批,“审批”将成为最难的环节。最近双方就合资一事咨询了发改委,实质是提前“防风”。
此时中国汽车产销增速大幅放缓,主管部门多次提到的整体产能过剩的隐忧即将成为现实,因此新合资项目显得尤为严格。
据悉,过去中国政府拒绝斯巴鲁的国产化申请,部分原因是为了避免产能过剩。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之前也指出,在后合资时代,国家不再提倡合资,而是提倡自主创新,这就决定了新的合资项目很难获得批准。知名汽车分析师钟石也提到,此时不鼓励开发类似路虎这样的大排量车型,可能会增加审批难度。
最近根据汽配网的说法,主管部门要符合投资额和产能规模的标准,也要符合发展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的不成文规定。以前包括一汽大众南海工厂和长安psa项目迟迟未能获批,重点就在于开始没有后两方面要求,直到修改后才得到通过。
标题:捷豹路虎国产计划揭盅 联手奇瑞“审批”冲关 地址:http://www.1803737.com//new/17688.html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于进口汽车配件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背上述声明者,我们将追究其相干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