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发动机的自诊断系统
本篇文章1931字,读完约5分钟
1.检查灯闪烁故障代码。
当发动机工作正常且无故障时,将点火开关转到“接通”位置,“检查”灯将点亮。起动后,当发动机转速高于500转/分钟时,灯应熄灭。否则,如果出现故障,可以通过使用特殊的跨接诊断座椅或通过其他操作,以“检查”灯的某种闪烁方式显示故障代码。故障排除后,当发动机转速高于500转/分钟时,“检查”灯熄灭。
2.使用led(故障显示)灯跳过诊断座上的故障诊断输出端子,或跳过特殊的检测仪器,如百分比表、闭合角表、计算机检测器等。直接读取故障代码或故障信息。
3.故障代码由主计算机电子控制单元外壳侧面的显示灯显示。
4.故障代码、信息和数据直接显示在仪表板的显示屏上。
三.故障信息的清除
故障排除后,故障信息仍存储在电子控制单元中,不能通过故障排除自动清除,必须通过操作程序。不同型号的拆卸方法略有不同。一般的拆卸方法是将保险丝盒中的“电喷”保险丝拆卸几秒钟以上,但也有例外。
四、使用电控发动机故障自诊断系统的实例
1.仪表板上的“检查”灯闪烁故障代码。以丰田为例。
丰田列车故障诊断系统可以检索发动机、恒速、自动变速器、防抱死制动、安全气囊和空调节系统的故障代码。本文仅介绍发动机故障代码的检索。
(1)故障代码检索步骤:
①节气门完全关闭,变速器设置为P档或N档,所有电气设备关闭,点火开关设置为“on”档,发动机不启动。
②使用专用跨接导线将te1(t)跨接在带有e1插孔的诊断座椅上。如图1所示,有三种类型的诊断座椅。
图1
Te1(t)-主ecu故障代码诊断触发线e1-ecu与车身接地相连
③仪表板上的“检查”灯将闪烁,故障代码将根据故障顺序显示。故障代码的波形如图2所示。
图2
(4)根据读取的故障代码,查阅故障代码表以确定故障位置和性质。不同的车辆类型对故障代码有不同的定义。丰田汽车的一些故障代码说明如表所示。
(2)清除故障代码
拔下保险丝盒中的“efi”保险丝10秒钟以上,故障代码可以清除。
2.使用发光二极管(故障显示)灯跳过诊断座椅上的故障诊断输出端子,读取故障代码。以现代韩国汽车系统为例
如图3所示,led灯可以与330-440欧姆的电阻器串联。您也可以跳过诊断座上的指针式万用表,敲击DC电压块,使用指针的摆动频率而不是led灯的闪烁来读取故障代码。
(1)找出诊断座、跳线led或指针式万用表,诊断座的放置位置和跳线方法如图4所示。
(2)当灯打开且点火开关打开时,故障代码开始显示。
(3)故障代码的闪烁频率与丰田车相同,如图2所示。
(4)故障排除后,断开蓄电池负极连接15秒钟,清除故障代码。
3.使用主计算机电子控制单元的侧显示灯读取故障代码。以日产为例。
日产汽车系统故障代码有两种检索方式:一种是通过主机的侧显示灯显示;另一个由仪表板上的红色“检查”灯显示。后者与丰田汽车基本相同,所以本文不再重复,只介绍主机侧显示灯的显示模式。
电脑侧显示灯显示故障代码的方式有两种故障代码调用和清除程序:
(1)有两个显示灯,一个红色和一个绿色,以及在主计算机ecu一侧的“测试”选择开关。其他使用方法有:
(1)在计算机中至于“开”块。
②将“测试”开关转到“开启”位置。
③直接从计算机侧面的两个显示灯读取故障代码。闪烁的红灯数是十位数,闪烁的绿灯数是一位数。
④将“测试”开关转到“关闭”位置。
⑤将点火开关转到“关闭”位置,故障代码可以清除。
(2)主机侧面只有一个红色显示灯,还有一个调节可变电阻旋钮的孔。使用方法如下:
①将点火开关转到“on”位置。
②将可变电阻顺时针旋转到底,2秒钟后逆时针旋转到底。红色显示灯闪烁,读出一组故障代码。
③所有故障代码调出后,可变电阻旋钮顺时针旋转到底,15秒后,逆时针旋转到底。2秒钟后将点火开关转到“off”位置,故障代码将被清除。
4.仪表板上的显示屏直接显示故障代码、故障信息和数据。
这种方法可以省去调用故障代码后查找数据的麻烦,但由于它使计算机程序更加复杂,制造成本增加,所以很少用于行驶中的车辆。本文不会介绍如何使用它。
故障代码故障代码内容故障原因,检查位置
11电脑电源瞬间中断,主继电器接触不良,线路故障
22水温传感器信号不良,并且电子控制单元没有获得水温信号超过0.5秒。
①水温传感器;
②传感器电路开路或短路;
③ecu故障;
41节气门位置传感器(tps)信号不良,电子控制单元未能获得tps信号超过0.5秒或怠速时电压低于0.4v且高于3.5 V 1 EGR真空电磁阀接线故障;
②电磁阀故障;
③egr排气温度传感器故障
71egr系统工作不正常
①egr真空电磁阀接线故障;
②电磁阀故障
③egr排气温度传感器故障;
上一篇:汽车车漆美容保养全攻略
下一篇:自动变速箱小技巧保护你的发动机
标题:如何利用发动机的自诊断系统 地址:http://www.1803737.com//new/13952.html
特别声明:本站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于进口汽车配件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背上述声明者,我们将追究其相干法律责任。